自從阿麗兩歲開始,父母就把她安置在離島祖父母處帶養,父母每年只會回娘家探親及看望阿麗兩至三次。每次母親回來,阿麗內心都很興奮,她特別渴望母親的疼愛,因此常常借故挨近母親,期待母親的抱抱。只是每次母親回家後都單單顧著幫娘家做家務幹活,完全忽略及沒有意會到阿麗內心的渴求。因此,當阿麗借故挨近她時,母親總是把她推開或訓斥她不要阻碍幹活,這樣的反應,每一次都令阿麗感到一陣陣的失落及疏離。

阿麗五歲的那一年,有一次母親回來後把手袋放在牀上,阿麗見到,好奇地打開一看,見到手袋中有一枝唇膏,想起母親經常用它來擦口唇,感到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於是把它拿起,靜靜地放在屋裡的角落。

次日,母親要返回港島上班,阿麗在母親臨走時從屋裡取回唇膏交給母親,母親見了很高興,就把阿麗抱起親了一下,還讚她是一個好孩子,阿麗感到十分興奮及滿足。

次年,阿麗已經六歲,父母決定把她接回家一起生活。自此母親經常發現自己的唇膏不見了,每次都在阿麗的房間找回,母親問阿麗唇膏是不是她拿走的,阿麗都會承認是她偷走放在自己的房間。最初母親只是勸戒她,不准偷取母親的唇膏。其後阿麗仍是屢勸不改,便開始被責打。縱然如此,阿麗還是改不了這個習慣,母親問她為甚麼被責打也不肯改,阿麗說自己當然知道不應該偷走母親的唇膏,但就是改不了,自己也不知為甚麼改不了。後來,母親甚至買唇膏給阿麗,但仍改不了阿麗愛偷唇膏的行為。

曾經好幾次,母親帶阿麗到辦公室,阿麗會偷偷地打開母親同事的手袋,把手袋內的唇膏偷走,阿麗對唇膏的狂熱,令母親十分頭痛。無奈地,她帶阿麗去見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員與母親及阿麗傾談後,了解到阿麗在潛意識中把唇膏轉化成自己心中的〝transition object〞過渡中介物。

這現象的發生是因為阿麗自少與父母分離,加上母親慣用疏離的方式與阿麗互動,阿麗內心期望被疼愛的渴求一直都得不到滿足。直至五歲那一年,母親因為阿麗把偷走的唇膏拿出來交還時,得到母親的讚賞與抱抱。阿麗內心渴求被疼愛及關懷的渴求,突然得到很大的興奮及滿足,這個舉動令阿麗意會到唇膏代表了母親的愛及關懷。

心理學家解釋孩童天生有強烈渴求被愛的需求,這也是求生的一種本能反應。孩童為了得到「愛」會不惜付出任何代價,這就解釋了為甚麼母親如何罰阿麗都阻止不了她偷唇膏的行為。

當母親了解阿麗偷唇膏的原因後,心理輔導員教導母親如何重新建立與阿麗的互動方式,令阿麗感受到母親的「愛」及「關懷」,漸漸地阿麗偷唇膏的行為也消失了。

這個案例可以提醒父母,孩童好些行為看起來雖然令人失望,但若能從孩童內心去了解可能與渴求「愛」有關,親子關係的障礙便會迎刃而解。如果父母不了解孩童負面行為的動機,過早標籤他們,可能會毁了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