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的一位學生 Hay Stack. Sullivan 在硏究孩童的人際與人格發展後,他認為孩童的人格發展與人際關係發展有密切關係。孩童最早建立人際關係的對象是父母.,但是當孩童到了七至八歲便會轉向朋輩和同儕之間尋求認同、支持和情感上的慰藉。孩童視父母所給予的愛是理所當然,然而透過朋輩互動過程中,他慢慢領會到要得到朋輩的支持、認同與尊重,自己是要有所付出,並且與自己的情緒及社交技巧有密切關係。
兒童時期的交友狀況會深深影響個人一生的自尊及人際關係。孩童時期如果不被同學或朋輩接納,沒有朋友便會做成心理上的欠缺和失落。縱然他的事業有成,內心仍會有缺憾。因此他認為協助孩童交朋友是一件重要的事,相信很多父母可能意會到這是重要的事,可是往往不知如何著手。於是他們只好袖手旁觀,任由孩子自己去發展。不過,心理學家說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需要,他們會根據這些不同年齡的內心需要去結交朋友。如果父母對此有所認知,便可以順序採取相應適當的態度與方法,從旁協助孩童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第一階段︰三至七歲的自我中心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童,常把與他一起活動的同伴作為朋友,他們善於採取主動,可是想法卻是以自我為中心,不善於回應他人的提議,認定朋友與他們的想法是相同的。
這個時期,父母應讓他們以興趣相同的孩子一起參與活動,例如:一起看卡通片、玩電腦或做運動,通過互動去分享經驗,從而為以後孩子的人際關係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四至九歲的需求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童會找可以滿足自己特定需要的同儕作朋友,因為他們仍是以自我為中心,但是他們也開始明白「互惠」的重要性。不過,孩童還是比較著重自己眼前的需要為主,這個時期的情況,他們多數不易同時擁有一個以上的朋友。
當孩子開始喜歡與其他小朋友共處時,父母應該通過日常活動,強化朋友在孩子心中的價值,父母可以與孩子談談自己的朋友及相處之道,以及朋友對他們的重要性,也可以帶孩子參加父母與朋友之間的聚會,這樣他們自然會明白友誼的義意及重要性,從而學習到珍惜友誼的寶貴。
第三階段︰六至十二歲的互惠時期
這個時期的交友的特色是公平與互惠,例如︰互贈生日禮物,互相分享食物,互相邀請對方到家中作客。因為這時期的孩童,強調互惠,所以他們的交友圈子都是一對對的同性小伙伴。在這階段的孩子需要學習維繫長久友誼所經歷的悲與喜,父母可以提供自己與朋友相處的經驗作為參考,並且讓孩子自行決定如何處理負面的情緒及經驗。當然,如果孩子這時在交友方面屢有失敗,父母可以從旁協助安排一些交友的活動。
第四階段︰九至十二歲的親密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準備好建立親密的友誼,開始比較不注重朋友外在的行為表現,而較多專注對方的內心世界。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人類所有關係的基礎,在進入青春期之前,若孩子仍無法與他人發展親密的友誼,以後可能永遠無法了解親密關係的真諦。
當孩子進入建立親密關係時期,父母就應該扮演輔導者的角色,訂立不可越軌的規範,灌輸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孩子個人的成長以及人際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