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讓」,這個詞語很容易令人聯想到「退縮」、「讓步」,給人負面的感覺。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退讓真的是不好嗎?
現今社會很多人習慣「不平則鳴」,但凡遇到不平的事,則馬上提出抗議。表達不滿本來沒有什麼不妥,但愈來愈多人每逢遇到不合心意的事,便喉嚨大開,甚至動手動腳,從小到大學習的禮儀,即時通通拋諸腦後,甚至連立法會議員也是這樣。最近打開新聞網頁,經常看到「某立法會議員率領的群眾衝擊大樓」、「以某立法會議員為首的示威者,撬開會場大門,用手臂壓住保安員的咽喉」或類似的標題,難道這些行為就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民主地表達意見」嗎?政策的好壞,我不會作出評論,但以這樣不文明的方式表達意見便一定是不適合的。「表達意見者」不願意「退」下當時自己的脾氣,把所有主觀的負面情緒都發洩在他人身上,結果令整個社會「退」回不文明時期,以暴力解決問題。
是非黑白,誰對誰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尤其當大家處於不同的崗位時,有不同的觀點與要求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但當人人都過於堅持己見,自以為是的時候,爭執便會發生。
大家都知道發脾氣,會對身體產生極大的傷害,所以從小老師便教導我們要以靜制動,不要經常動氣。「心靜」不但可以「自然涼」,還可以防止衝動的行為。很多時候,當雙方,甚至是其中一方,如果能夠「退一步」、「讓一下」,爭執甚至打鬥都可以避免。要知道爭執是需要兩個人或以上才能發生的。有些事情如果不是太過影響自己,為什麼就不能「退一步」?「退」不代表你怕,不等於有虧損,更不等於你輸。如果因為一件小事,便跟人家打起上來,最後雙方都受傷,那不是雙輸嗎?難道打鬥過後,受了傷,就算是「贏」嗎?電視廣告裡也有提到,在家庭生活中,「贏了場交,輸了個家」,值得嗎?不懂退後,只會困死其中。眼光闊大一點,顧全大局,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小事上,退讓一下,雙輸往往可以變成雙贏。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事情只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便能和和氣氣。下次當你想發怒時,想一想,世事沒有甚麼大不了!所以退讓一下也沒甚麼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