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
誰家父母不痛惜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匡扶引導?
知行的父母,便是典型中產家庭的父母,他們為兒女付上的努力,相信不會比任何一個父母少。由於父親要打理店鋪的業務,照顧家庭的重任便落在母親身上。自從知行出生後,母親便辭去幼稚園的教職,專心照顧兒子。兩年後,知行的妹妹也出生了,母親更是全情投入,無論衣食住行各樣都照顧周到,兩兄妹享用得到諸般的呵護,對母親十分依賴。
自少兩兄妹都是討人喜歡的小孩子,打從幼稚園、小學到中學,學業成績與品行都是優秀的。知行的母親本身是幼稚園老師,懂得引導小朋友如何成長。可是,她在孩子成長的階段,卻設定了許多的框框,不准知行兩兄妹越過,為的是避免發生任何危險。況且知行最聽母親的說話,又遵守規矩;他的個性偏向文靜,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彈琴,也考獲八級的鋼琴造詣。
當孩子步入青春期,知行漸漸發覺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管束過份嚴格,例如︰不准喝汽水、煎炸食物等,這些本來是好的忠告,知行也開始聽不入耳。結果,他吃多了,臉上長了青春痘,滿肚子鬱氣,便發洩在母親身上。知行的母親重複使用「逗小孩」的方式教導他,忘記讓知行要為他所作的事負責任。兩人之間的情感依附產生許多情緒的困擾,影響家庭成員互動的關係。
怎料到知行高考期間,已經出現許多焦慮壓力的症狀,好像頭痛、失眠、心跳、手震、胃口欠佳……等,甚至出現幻聽的情況,大大影響他在考試中的表現。結果,知行考出來的成績未如理想,眼見大部份同學都能進入大學進修,他日漸變得鬱鬱寡歡,整天躲在房間內,將自己隱藏起來;無心吃喝、謝絕與外界溝通,迫不得已才與家人講一兩句說話,終日埋頭埋腦在網路的虛擬世界。母親看在心裡,心痛之餘,努力尋找幫助知行的方法,透過教會的朋友,認識到知行可能已經患上情緒心理的毛病。教會內任職精神科護理人員的朋友,大家設法「哄」知行看醫生。好不容易,一位醫生朋友探訪知行,瞭解他的情況,診斷他是患上思覺失調。
可惜知行並不願意接受治療,更不相信自己是精神病患者。他的病情反反復覆,他與母親的情緒精神狀況互相牽累。母親最害怕他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終日惶惶恐恐,弄得心神都疲憊不堪,日子過得非常痛苦。
作為身邊關心他們家庭的人,並不能日複日送上關懷,經歷多番的探訪,知行感受到身邊仍然有人願意愛護他。雖然他不能進入大學進修,但是他可以發展他的興趣。還有父母親無條件的支持,漸漸地,知行願意步出躲藏了兩年的「密室」;縱然他仍然需要繼續接受精神科的治療,受到藥物副作用的影響,他滿懷信心,相信自己正在邁向康復的路上。
現在看見知行與母親結伴一起參與活動,臉上重新流露笑容,這一份回報又如何可以計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