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小学生或中学生,下课后来辅导室,他们除了都是穿著校服装束外,最明显的特征应是他们的重书包。 

辅导员拿起案主的书包秤一秤,然后开玩笑说:「你为什么带金砖回校呀?这么重!」

案主:「全都是书本及练习本,上学要用的。」

辅导员:「有执拾过书包吗?」

案主逐本书数著说:「这是今天上中文课用的,这是今天上…用的…。」

辅导员:「这个环保袋呢?装什么?」

案主:「装便当,带回校吃。」 

有时,见到家长接子女放学,子女一接到手,书包一扔,书包便从子女的肩背上,转移到家长的肩头上。大家的动作配合得很纯熟,应是已成惯例,会面时的指定动作。 

有时,家长到菜巿场买菜后顺道来接子女下学,家长自己已经左一揪、右一揪,大包与小包,再加个斜背袋,但当见到子女,也是跟以上一样,书包一扔便挂上了身。

其实,我都有冲动想替小孩子或少年人,分担一下他们的重书包,但书包实在很重,恐怕我的腰骨也承受不住;但小孩与少年人正值发育时期,他们的腰骨也是腰骨,与我没两样,一样矜贵。 

于是,跟家长和学生们一起想想办法:

  • 会否考虑用「拖箧式」书包?但回复说上下车不方便,不予考虑。
  • 会否考虑将部份书本,用环保袋分开装,以减轻背部单独承受的压力?但回复说因怕遗留了环保袋,故不予考虑。
  • .......

 最终,还是采用了最快捷的解决方法,就是本文章一开始所描述的:「替代承受法」,由家长来承担全部重量。这像是一下子解决了问题,但试想想,问题只是转移了,且还可能引申了其他问题。家长的腰酸了;上学下学背书包的责任变得理所当然是属于家长或佣人的事;子女只要把书读好,家里的家务可由家长或佣人打理好了。 

我想,若在解决问题时,也加上关心其他人的情况时,我想情况会不一样。如:用环保袋来分装书本,固然要花点心力和时间去习惯记住擕带,但大人及小孩可分工合作,大家同来分担书包重量;又如:大人可帮忙背书包,小孩可帮忙拿较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