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脑袋瓜与心脏,虽然只相距约十二吋的距离,但有时却像是失散的亲人,相亲却不相通,双方存在,却不知对方存在。
辅导员:「当你告诉我你遇到这些艰难的事情时,您有什么感觉呢?」
受助者:「感觉?我没有感觉。」
辅导员:「你有没有不开心、失望、伤心的感受呀?」
受助者:「不会哦……,有什么感受……,我不知道。」受助者抓著头,一脸疑惑。
在辅导工作中,遇过一些受助者,听著他们讲著一件又一件的辛酸往事时,我心里也替他们难受流泪。听到中途,有时我会打断他们,问他们当下的心情如何,他们很多时像被我这句话吓倒,「感受?什么感受呀?我不知道哦。」之后受助者便又欲继续说回他们的故事。
感受,让我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感受,是我们对环境所发生的事物的探测器,让我们知道自己身处的状况。有危险吗?要求助吗?要多加注意吗?
感受,加上头脑分析,能带动我们采取什么行动来回应环境。
没有了感受,我们便对以上的事一无所知。
没有了感受,我们会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没有了感受,我们不能随己心意作选择,于是乎只好靠赖别人的指示,或借用别人的看法,或参考别人的行为模式去有样学样。但久而久之,我们便会发觉,不同的人是会有不同的做法,莫衷一是,若我们仍旧依靠别人作最终参照,那我们将无所适从,生活失去重心。若遇上生活压力,更容易不堪一击,弄出身心疾病来。
人事物带给我们情感、情绪,有时我们会因著自己某些感受,再会产生某种情绪。例如:某人对心爱的人的离世原是悲伤的,但觉得流泪是软弱的表现,故压抑著眼泪,压抑著悲伤,使感受情绪看似「消失了」。又或一些人会将悲伤的情绪,转化为他自己或社会文化较易接受的情绪,如愤怒,叫自己宁愿做一个爆怒有力的人,也不愿被人叫做「喊包」、「软弱无力」的人,真实情绪因而被淹没得无形无踪。
也许,我们自己及社会文化宜对感受表达改观一下。流泪,可视为真情流露,有血有肉有情的交流;无助感,可被视为推动人寻找人间关怀友爱的动力。挫败感,可视为让人不再重蹈覆辙,推动人另寻解决方法的驱动力。
感受,不足怕!让我们好好面对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