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动机与目的,而我观察到有下列一些情况:
第一种情况,有明显的动机与目的。例如:一位妇女上菜巿场,最简单的目的就是买菜及回家做菜了;一位学生勤力读书,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得到学问及好成绩;小婴儿哭,最简单原因是他有所需求,需要大人来帮忙,而不会因为想捉弄父母,明明没事,而偏偏大哭大闹。
第二种情况,是连当时人也不明白为何自己会这样做。例如:男女互相吸引,结婚后却对配偶埋怨,不明白为何当初自己会作结婚的决定。又例如:一个人习惯每天上班、下班、回家吃饭冲凉,日日如是,有一天你问他:「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时,他可能答不上话。
第三种情况,当时人说他这样做是为了某原因,但听者不相信,觉得对方定有其他原因。例如:丈夫在街上看到一件东西,觉得太太定会喜欢,于是买下来,回到家中送给太太时,太太却不相信丈夫单单是为逗她欢喜而买,认为对方必是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因内疚而买礼物送她作补偿。
第四种情况,两个人做出相同的行为表现,但他们却具有不同的动机。例如:两个人同是露出笑脸,其中一人可能是由于经历开心的事,另一人可能不想别人替他担心,于是假装没事。
第五种情况,虽然有善良的动机,但做出来的后果却是损人,即所谓「好心做坏事」。例如:帮助嗜赌的人还债,通常不但不能帮到忙,反而会导致他们下笔赌债更大!又例如:父母对子女太过事事照顾周到,窒碍了子女自理能力的培养。
第六种情况……够了!
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黄维仁博士在《亲密之旅》一书中有一句话:「去标明别人的善意与长处,这是活在爱中的秘诀。」其实,别人真正的动机我们永不能知道,或许连当时人也未能确定,但确定的是,多尝试用好奇的心,在生活中去发掘别人的美善、行为背后的善意与长处时,这不但能让自己从埋怨、生气中豁然开朗,更有助增加及激励自己对人的善意、爱与欣赏,使自己活在爱中,充满爱的意念与心情。
爱能「激励」爱的回应(注:不是「赚取」爱)。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被爱、被欣赏、被尊重、被看为宝贵时,这能激励及滋长这个人,同样以爱并尊重对人作回应,产生更多爱的行为。你愿意学著「去标明别人的善意与长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