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焦慮症

經常覺得胃脹脹、飯後容易拉肚子、全身肌肉酸痛.......以為腸胃出了毛病,但進行了各種身體檢查都找不出原因,藥到病未除。如果你本身亦經常焦慮緊張,那便可能是患上廣泛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據估計,在香港大約有4%的人患上廣泛焦慮症,即約有20多萬人受影響。但由於患者很多時只留意到身體表面的病徵,忽略問題源自情緒病,結果耽誤了治療。多個外國研究資料顯示,有1/4的患者於20歲前病發,發病率隨年齡遞增。如果未能及時醫治,廣泛焦慮症有機會惡化成抑鬱症,甚至增加自殺的危機。

(感謝葵涌醫院臨床心理學家陳穩誠醫生審閱本頁內容)

 

1. 廣泛焦慮症是甚麼?

2. 甚麼導致導致廣泛焦慮症?

3. 怎樣預防廣泛焦慮症?

4. 廣泛焦慮症的成因是什麼?

5. 甚麼徵狀顯示患上廣泛焦慮症?

6. 如何檢查和診斷患上廣泛焦慮症?

7. 廣泛焦慮症有甚麼治療方法?

8. 患廣泛焦慮症後會有甚麼併發症?

9. 廣泛焦慮症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1. 廣泛焦慮症是甚麼?

生活在大都市,有時難免會因工作或生活而感到焦慮緊張,但廣泛焦慮症病人會對各種事情有太多或不切實際的焦慮,他們亦經常認定不好的事一定會發生。他們焦慮的可能是關於日常生活上各種事情,包括工作、健康、金錢或安全等。即使明白到自己已過度焦慮,但仍難以控制焦慮的情緒,甚至因而影響正常的生活或社交。

廣泛焦慮症屬情緒病的一種,很多病人會先出現身體上的病徵,例如疲倦、頭痛、腸胃病等,而且很多時會一個徵狀紓緩了,另一個徵狀又出現,像警號一樣響遍全身。病人往往只治療身體上的疾病,而沒發現問題源自情緒。他們甚至會反覆進行各類身體檢查,但都會發現器官功能正常,結果反而更焦慮不安。只有當廣泛焦慮症得到治療後,這些身體上的徵狀才會紓緩及痊癒。

廣泛焦慮症跟其他焦慮症的最大分別,是焦慮症患者主要集中害怕某一種特定東西,但廣泛焦慮症病人則會擔憂很多事情。廣泛焦慮症病人很多時也會患上其他情緒病,例如抑鬱症或社交恐懼症。

 

回頁首

 

2. 甚麼導致導致廣泛焦慮症?

以下因素會增加出現廣泛焦慮症的機會,包括:

  • 女性患廣泛焦慮症的機會較男性高
  • 一些童年經歷如父母離異、疏忽或過度照顧,都可能令人日後較易患上廣泛焦慮症
  • 長期面對巨大壓力、或遭受打擊如親人逝世等
  • 長期病患者如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又或罹患嚴重疾病如癌症等
  • 個性容易緊張、或對自己要求甚高、具強烈競爭心的人,都較易患上廣泛焦慮症;另外患上某些性格障礙,亦可能引起廣泛焦慮症
  • 家族中有人患此病,其他家族成員也較容易患上
  • 酒精或亂用藥物,會令廣泛焦慮症惡化
 

 

3. 怎樣預防廣泛焦慮症?

目前並無確切方法可以預防廣泛焦慮症,不過以下的錦囊或有助減低患病的機會:

  • 學習適當紓緩壓力的方法,例如培養興趣、多做運動
  • 學習管理時間及分配工作,減低因工作堆積帶來的壓力和緊張
  • 戒酒及避免濫用藥物
  • 面對挫折或情緒低落時,不妨找朋友傾訴,必要時應向專家或醫生尋求協助
 

 

4. 廣泛焦慮症的成因是什麼?

醫學界相信,廣泛焦慮症的成因與以下各項有關:

生理因素

腦內化學物質失衡

腦部負責調節情緒及其他活動的化學傳遞物質失去平衡,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

家族遺傳

家族性遺傳對部分病人來說,是重要病因之一

環境及心理因素

創傷及壓力

一些創傷經歷或壓力,例如受到侵犯、離婚、轉換工作或學習環境,都可能會引致廣泛焦慮症

認知行為模式

一些思想上的謬誤,如以偏概全、慣性後悔等,都可能導致廣泛焦慮症病發 

醫學界相信,廣泛焦慮症的成因與以下各項有關:

生理因素

腦內化學物質失衡

腦部負責調節情緒及其他活動的化學傳遞物質失去平衡,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

家族遺傳

家族性遺傳對部分病人來說,是重要病因之一

環境及心理因素

創傷及壓力

一些創傷經歷或壓力,例如受到侵犯、離婚、轉換工作或學習環境,都可能會引致廣泛焦慮症

認知行為模式

一些思想上的謬誤,如以偏概全、慣性後悔等,都可能導致廣泛焦慮症病發

近年醫學界對廣泛焦慮症有較多認識,認為腦部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衡與及家族遺傳這些生理因素,往往會令病人更容易受壓力影響,或對壓力傾向抱負面主觀的看法。這些壓力可能會加劇腦部功能失衡的情況,結果形成惡性循環,令病情惡化。相對於其他情緒病,廣泛焦慮症病人的生理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更密切。

 

回頁首

 

5. 甚麼徵狀顯示患上廣泛焦慮症?

廣泛焦慮症的徵狀及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常見徵狀包括:

經常為各類大小事情感到憂慮:

  • 坐立不安
  • 容易疲倦
  • 難以集中精神或腦海一片空白
  • 易發脾氣及缺乏耐性
  • 肌肉繃緊、酸痛
  • 吞嚥困難,覺得喉嚨處似有外物存在
  • 顫抖 
  • 頭痛 
  • 睡眠欠佳或失眠
  • 多汗
  • 心跳加速
  • 呼吸困難
  • 胃痛
  • 腹瀉或便秘
  • 噁心
  • 經常需要上廁所

病人有時候會無端感到焦慮,或老是預感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如果持續受這些焦慮情緒和徵狀困擾,並已影響生活和工作,令自己覺得情緒低落或抑鬱,便應盡快求醫。

 

回頁首

 

6. 如何檢查和診斷患上廣泛焦慮症?

醫生會詳細詢問病人的徵狀及病歷,並進行情緒評估。醫生也可能會為病人進行身體檢查,了解他的焦慮情緒是否與身體疾病有關或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根據美國精神科學會《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修訂版(DSM-IV-TR)及一些國際診斷標準,如果符合以下各項,便可能已患上廣泛焦慮症:

  • 對許多事件或活動有過度的焦慮及擔憂
  • 至少有6個月期間,擔憂的時間比不擔憂的長
  • 焦慮及擔憂難以自控
  • 以下徵狀中出現3個或以上: 
    - 無法安靜下來
    - 易發脾氣
    - 容易覺得疲累
    - 難以集中精神
    - 肌肉繃緊、全身酸痛
    - 失眠
    - 心悸
    - 多汗
    - 呼吸困難
    - 腸胃不適
    - 容易受驚
  • 一個或以上生活功能(包括工作、學業、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等)明顯受損,並/或感到困擾。

 

7. 廣泛焦慮症有甚麼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廣泛焦慮症的方法,主要是藥物及心理治療,兩者可同時進行,或只採用其中一種。由於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都不同,因此病人應耐心接受治療及服藥,以找出最合適的治療。

藥物治療

一、普加巴林(Pregabalin)
是治療廣泛焦慮症的最新藥物,能同時調節多類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如谷氨酸、腦腎上腺素等,又能調控與氨基丁酸相近的系統,以減輕症狀。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它有效治療廣泛焦慮症,起效快,約一星期已能控制徵狀,副作用亦較舊式藥物少,可能出現短期頭暈及疲倦,但不會上癮,也不像血清素調節劑類藥物會引致作嘔、失眠、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它能同時治療因廣泛焦慮症而引起的疼痛及睡眠問題。

二、血清素調節劑 (SSRI)
能調節血清素的有效濃度,使血清素的管理功能回復平衡。服用初期會先出現副作用,如噁心、失眠、疲累等,但當藥力起效後,副作用便會逐漸減輕或消失,廣泛焦慮症引起的身體及情緒症狀也會得到紓緩。它較鎮靜劑及安眠藥的療效更全面,長期副作用更少,沒有上癮危機。常用藥物包括帕羅西汀(Paroxetine)、鹽酸氟西汀(Flu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等。

三、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調節劑 (SNRI)
作用跟血清素調節劑相似,但可同時調節腦腎上腺素,起效比SSRI稍快,病人早期會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及失眠等症狀,但適應後副作用會減退或消失。

四、苯二氮類鎮靜劑 (Benzodiazepine)
是過去常用於治療廣泛焦慮症的藥物,起效較快,但主要是鎮靜作用,未能治本,而且長期使用副作用多和嚴重,包括上癮、記憶力衰退、認知能力受損等,故只能作短期使用,例如於服用SSRI藥物初期使用。常見的有阿普唑侖(Alprazolam)、勞拉西泮(Lorazepam)及地西洋(Diazepam)等。

五、三環素抗抑鬱劑 (TCA)
較舊式的抗抑鬱藥,有鎮靜、安眠的作用,但副作用多,包括嗜睡、疲勞、記憶力下降、發胖、心律不正等,過量服用更會有生命危險,心臟病患者忌服,近年已較少使用。常見的有米帕明(Imipramine)及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等。

心理治療

目前常用來治療廣泛焦慮症的有認知行為治療,利用各種技巧,協助患者:

  • 重整災難化的思想模式
  • 糾正不恰當的行為模式
  • 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 學習鬆弛的方法
 

 

8. 患廣泛焦慮症後會有甚麼併發症?

如果廣泛焦慮症沒得到正確的治療,可能會引致其他身體或精神情緒問題,或令原來已出現的徵狀惡化,包括引致:

  • 抑鬱症
  • 濫用藥物
  • 失眠
  • 腸胃病
  • 頭痛
 

 

9. 廣泛焦慮症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病人應遵從醫生的建議依時服藥,無論是出現副作用或自覺症狀改善,都不應自行停藥,必須與醫生商量,經診斷後由醫生建議調校藥物劑量。隨便自行停藥是很危險的,有可能令病情隨時惡化。

另外病人也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對改善病情相信會有幫助:

  • 讓家人知道你的病情,了解你的焦慮情緒是一種疾病,尋求他們的支援
  • 參與病人支援小組或互助組織,與其他病人互相分享及交流,令你更能明白自己的感受,這對你會有很大的支持
  • 如果能找出令你容易焦慮的事情,嘗試看看能否解決該問題
  • 學習放鬆的方法,例如深呼吸練習、瑜珈等
  • 進行帶氧運動,不但可以幫助紓緩緊張壓力,還可以令身體健康
  • 保持充足睡眠
  • 不要飲酒或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