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漸趨普遍的情緒病,據統計,本港已有超過三十萬人患上抑鬱症。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超過一億人,但少於25%的患者會尋求有效的治療。估計到了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的第二位,發病率僅次於心臟病。

若不幸患上抑鬱症,輕則損害日常生活功能,重則引致自殺危機明顯增加,可惜此病症頗受忽視。事實上,抑鬱症是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妥當的治療,絕大部份的病人可以痊癒,回復正常的生活。

(感謝瑪麗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劉家獻醫生審閱本頁內容) 

 

1. 抑鬱症是甚麼?

2. 甚麼導致抑鬱症﹖

3. 怎樣預防抑鬱症?

4. 抑鬱症的成因是什麼?

5. 甚麼徵狀顯示患上抑鬱症?

6. 如何檢查和診斷患上抑鬱症?

7. 抑鬱症有甚麼治療方法﹖

8. 抑鬱症的病人應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9. 如何協助抑鬱症病人﹖

 

 

 

1. 抑鬱症是甚麼?

抑鬱症在過去曾被泛指為「神經衰弱」,屬於輕度的精神科病症。病人情緒會出現障礙,引致生理及心理失衡,情緒會持續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動力,思想變得負面,因而影響到正常的社交生活。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抑鬱症的定義是:病人於持續兩星期以上,有五個或以上已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狀,當中必須包括情緒低落及/或失去動力,而且此病持續為病人帶來明顯的情緒困擾及/或嚴重損害其日常生活功能。

 

回頁首

 

2. 甚麼導致抑鬱症﹖

人體腦內有數以億計的腦細胞,細胞與細胞之間在信息交換時需要靠一些分泌物質來傳遞,如果腦部分泌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衡,會令情緒受到影響,便可能引發抑鬱症。這些腦部傳遞物質包括血清素(Serotonin)、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 / Norepinephirine)和多巴胺(Dopamine)等。這三種傳遞物質專門負責腦細胞之間的傳遞工作,在腦部調節各類生理及心理功能。不同的傳遞物質有不同的管轄範圍,包括情緒、動力、思維等等,而這些物質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功能也有重叠,一旦失衡,便會產生情緒病,抑鬱症便是最常見的一種。

 

回頁首

 

3. 怎樣預防抑鬱症?

想預防抑鬱症,大家可以嘗試以下的方法:

  • 面對壓力時,懂得適當地溝通和宣洩
  • 建立良好及平衡的生活模式,例如尋找有益身心的娛樂或嗜好等
  • 對抑鬱症要有正面理解和抱持較開放的態度,在遇上問題時,多主動尋求協助
 

 

4. 抑鬱症的成因是什麼?

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抑鬱症,但成因各有異同,歸納可分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不過有時候亦會成因不明。

生理因素
由於腦部發生變化,如患病、感染、受酒精或藥物影響、甲狀腺分泌失調、腦部遭到外襲而受重創等, 都可能是抑鬱症的成因。

心理因素
由於身體健康轉差而感到擔憂、遇到令人感受痛苦的事件而導致負面思想和情緒揮之不去、過分緊張、性格過於執著等人士都會較易患上抑鬱症。

環境及社會因素
生活或工作上的壓力、金錢上的困擾、失業、目標不能達成、事業受到挫敗、學業遇到挫折、感情遭受創傷、婚姻陷入困境、家庭及人際關係不快或難以取得平衡、家人的健康出現問題、家庭的責任、兒女日漸成長離開家庭,失去摯親等等,均容易令人感到沮喪,成為患上抑鬱症的誘因。

遺傳因素
家族成員中如有人患有抑鬱症,患病的機會也較高。

 

回頁首

 

5. 甚麼徵狀顯示患上抑鬱症?

抑鬱症沒有明顯的表面徵狀,很多時都是出自病人的感覺。但若果出現多項以下的症狀,而持續超過一段時間,並同時影響到正常生活(如工作和社交等),便可能是患上抑鬱症。

身體方面

  • 頭痛
  • 失眠
  • 身體虛弱
  • 胸口感到翳悶/不適,甚至感到呼吸困難
  • 腸胃不適/消化系統失調
  • 失去活力,時常感到疲倦
  • 多夢,睡醒後覺得好像沒睡過一樣
  • 感到渾身骨痛

精神方面

  • 心情煩躁,易發脾氣
  • 精神緊張,難以鬆弛
  • 情緒低落,提不起勁
  • 對事物失去興趣
  • 腦海裏不停想著許多不愉快的事情
  • 覺得自己沒有用,過份自卑或自責
  • 難於集中精神
  • 覺得將來沒甚麼希望
  • 覺得不想做人/有自殺念頭
 

 

6. 如何檢查和診斷患上抑鬱症?

根據2000年美國精神科學會《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修訂版(DSM-IV-TR),抑鬱症的診斷標準為:

曾經兩星期差不多大部分時間出現五項或以上的徵狀 (必須包括1或2):

  1. 幾乎對所有活動失去興趣
  2. 幾乎每天都感到情緒憂鬱
  3. 食慾或體重驟降或驟升,但非刻意減肥或增肥
  4.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5. 行動或說話比平時遲滯或激動
  6. 幾乎每天都感到疲累或失去動力
  7. 專注力、思考力或決斷力減退
  8. 幾乎每天都覺得自我價值低或有過份的罪疚感
  9. 反覆想到死亡、重覆出現無特別計劃的自殺意念,甚至曾嘗試自殺或已有實行自殺的計劃

以上徵狀對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困擾,或對工作、學業、社交或家庭關係等形成重大負面影響。

 

回頁首

 

7. 抑鬱症有甚麼治療方法﹖

(一) 藥物治療
醫生會處方藥物為抑鬱症病人控制病情。使用的藥物主要有兩種:

  • 抗抑鬱藥:用以平衡腦部化學物質失調
  • 鎮靜劑:可以暫時紓緩病人焦慮的感覺

藥物能在3至4星期內減輕抑鬱症徵狀,病情可於4至6 星期後得到改善。一般來說,初服抗抑鬱藥病人最少要在病徵消失後繼續服用藥物4至9個月;若病情嚴重或屢次復發者,則需在病徵消失後最少繼續服藥一年或以上,病人需聽從醫生意見。

藥物副作用
服用抗抑鬱藥初期,病人可能會出現便秘、肚瀉、口乾、嘔吐、昏睡、失眠、頭暈、頭痛、倦怠、體重增加、視力模糊或感到呼吸困難等,情況因人而異,待身體對藥物適應後,副作用會漸漸消退。

服藥須知
服用抗抑鬱藥物,必須定時定量,切勿突然自行停藥或調校劑量。如對劑量有任何異議,必須先行與醫生商量。

(二) 心理治療
目前本港較常採用的治療方法以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或簡稱CBT)和心理分析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或Psycho-dynamic Analysis)為主。

心理治療主要是透過改變病人的負面思想及行為模式,令病人可以更客觀及有科學根據地改善自己的情緒問題。醫務人員會透過這類治療,為病人提供適當的支援及協助,從而找出病發的誘因。按個別病情而定,有需要時,病人需服用藥物以配合心理治療,使療程更有成效。

  •  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
    主要是通過思想分析,協助病人培養新的思維和生活模式,一般較具目標性,而且療程相對來說較短。
  • 心理分析法
    主要是透過理解和分析病人的過往經歷,以至潛意識所形成的意念,從而理解抑鬱情緒的癥結,探討較為全面和深入,而療程亦相對較長。

(三) 腦電盪治療
對於嚴重抑鬱的病人,如果經過藥物和心理治療後仍成效不大,在適合病人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腦電盪治療。藉著微量電流通過腦部,改善腦部的新陳代謝平衡,達至改善精神症狀的效果。療程需視乎個別病情而定。

在電療過程中,病人會先被全身麻醉,醫生會在他的頭部指定位置,利用精密儀器通過微弱電流,使腦產生生化反應而達至治療效果,例如增加血清素或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此種生化反應與抗抑鬱藥在腦部所產生的作用相似。

 

回頁首

 

8. 抑鬱症的病人應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 病人可尋求一些治療抑鬱症的專業人士協助,例如臨床心理學家、接受過精神科訓練的家庭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精神科護士、社會工作者、職業治療師等等,他們在輔導技巧方面擁有專業資格,能協助病人正面解決問題。
  • 讓家人及朋友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況。
  • 面對困擾時,盡量主動找人幫忙。
  • 避免訂立一些難於實現的目標,或不要承擔太多責任。
  • 做適量的運動能有助減壓。
 

 

9. 如何協助抑鬱症病人﹖

  • 以同理心多了解病人,鼓勵病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難處,及給予適當的支持。
  • 鼓勵病人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接觸。
  • 發現病人的行為有異時,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