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症

有些人在公開場合發言時,容易面紅或顫抖,這屬正常反應;但假如你每次到公眾地方或人多的地方便感到膽顫心驚,總覺得有人注視自己或對自己評頭品足,結果連說話或吃東西都慌慌張張,怕稍有差池,出醜人前,久而久之,連公眾場合都不敢去,那便要小心,因為你可能患上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或稱作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而不自知。

社交恐懼症令病人無法有正常的社交活動,因而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或學業,病人也會感到氣餒和沮喪,因而更加逃避。其實社交恐懼症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及藥物去醫治,只要及早尋找正確的治療,治癒率一般都很高,讓病人可以重過正常的社交生活。

(感謝葵涌醫院臨床心理學家陳穩誠醫生審閱本頁內容)

 

1. 社交恐懼症是甚麼?

2. 甚麼導致社交恐懼症?

3. 怎樣預防社交恐懼症?

4. 社交恐懼症的成因是什麼?

5. 甚麼徵狀顯示患上社交恐懼症?

6. 如何檢查和診斷患上社交恐懼症?

7. 社交恐懼症有甚麼治療方法﹖

8. 患社交恐懼症後會有甚麼併發症?

9. 社交恐懼症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1. 社交恐懼症是甚麼?

社交恐懼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病人會明顯並持續地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感到焦慮或恐懼,並且對自己、他人及社交方面都抱有負面思想。他們經常感到在社交場合中被人監察,擔心及在意自己的緊張症狀會被人發現,令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甚至被嘲笑或譏諷。他們會覺得所有人對週遭的人都要求極高,而且會以社交表現評定個人的好壞。

在這些社交場合中,社交恐懼症病人往往不發一言,避免招來注意;面對別人時,也容易出現面紅耳熱和顫抖。他們漸漸逃避這些場合,但與性格孤僻不同,他們本身其實不喜歡這樣,也知道自己是過度恐懼,但苦於無法自控,結果只能以逃避來解決。

社交恐懼症很多時在青少年期出現,但也有早於兒童期或成年後才出現。

 

回頁首

 

2. 甚麼導致社交恐懼症?

以下的因素都有機會令人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症,包括:

  • 本身性格害羞、膽小、容易退縮,在青少年期不斷遇到尷尬的社交場合,又缺乏社交自信,漸漸發展成社交恐懼症
  • 曾經在社交場合中有過不愉快或恐懼的經歷,以後同類的場合也較易產生恐懼
  • 家族中曾有人患社交恐懼症,患此症的機會也較大
  • 被父母過度保護或控制、經常被人嘲笑、欺凌、拒絕的兒童也較易患此病
 

 

3. 怎樣預防社交恐懼症?

想預防社交恐懼,首先是提升自我信心,改善社交技巧,尤其是公開說話的技巧。現時坊間有不少相關的社交課程及講座,即使天生害羞內向的人也可以通過適當的訓練,改善社交及說話技巧。

 

回頁首

 

4. 社交恐懼症的成因是什麼?

跟其他情緒病一樣,社交恐懼症是由生理及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包括:

遺傳因素

社交恐懼症與遺傳有一些關係,但是否與遺傳基因有關,則仍有待研究,不過有些研究則指社交恐懼的行為有機會是模仿自其他家庭成員。

腦部傳遞物質

科學家發現,社交恐懼症與病人的腦部傳遞物質失衡有密切關係,例如他們對負責調控情緒血清素特別敏感,又或者另一種腦部傳遞物質多巴胺較一般人少,這些都可能令他們較易出現社交恐懼症。

恐懼反應過劇

腦部的杏仁體是負責調控恐懼反應,有研究認為,社交恐懼症病人的腦部杏仁體過度活躍,令恐懼反應過於激烈,在公眾場合上因而特別容易覺得恐慌。

 

回頁首

 

5. 甚麼徵狀顯示患上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病人很多時會出現以下情緒及身體上的徵狀,包括:

情緒上的徵狀

  • 極度懼怕與陌生人相處
  • 害怕會被人評論的場面
  • 非常擔心令自己尷尬或出醜
  • 害怕其他人發現自己焦慮不安
  • 這些焦慮情緒已經影響當事人的日常生活及工作
  • 害怕與人合作或說話,因為擔心會令自己出醜
  • 避開會成為焦點的場合


生理上的徵狀

  • 臉紅
  • 大量流汗
  • 手震或發抖、聲音震顫
  • 噁心
  • 說話出現困難
  • 胃部不適
  • 手腳冰冷
  • 心悸

如果徵狀越來越嚴重,並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便應該尋找醫生協助。

 

回頁首

 

6. 如何檢查和診斷患上社交恐懼症?

醫生會為病人進行身體檢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並會與他進行詳談及評估,了解情緒狀態。


根據美國精神科學會《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社交恐懼症診斷標準為:

  • 明顯並持續害怕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並害怕自己可能會因為行為失當(或顯露焦慮症狀)而招致羞辱或困窘。
  • 身處他所懼怕的社交情境,幾乎必定引發焦慮。
  • 病人理解自己的害怕是過度或不合理的。
  • 病人會逃避所害怕的社交情境,或極力忍耐強烈的焦慮或痛苦。
  • 病人的逃避行為、預期焦慮、或處身期間的不安,嚴重干擾他的正常生活、職業(或學業)功能、社交活動或社會關係,且對這種情形會感到苦惱。
  • 上述情形並非由藥物或其他疾病引致。
 

 

7. 社交恐懼症有甚麼治療方法﹖

醫生會視乎病人的情況,建議病人接受藥物或心理治療,或兩者雙管齊下。

1. 藥物治療

治療社交恐懼症,目前最常用的藥物是血清素調節劑(SSRI)和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調節劑(SNRI),它們能令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回復平衡,有效改善徵狀,治療社交恐懼症,而且副作用較少。

i) 血清素調節劑 (SSRI)
常用的包括帕羅西汀(Par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氟伏沙明(Fluvoxamine)等,可能會引致短期的噁心、失眠、疲累等,但當藥力起效後,副作用會逐步減輕或消失。

ii) 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調節劑 (SNRI)
例如文拉法辛(Venlafaxine),起效比SSRI稍快,服用早期可能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失眠等副作用,適應後副作用會減退或消失。

iii) 苯二氮類鎮靜劑 (Benzodiazepine)
這種常用於焦慮症的藥物可幫助病人於短期內紓緩焦慮症狀,但會令人上癮、長期副作用大,所以只能作短期使用。

iv) b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 (Beta Blockers)
這類藥物主要是藉著紓緩心跳、血壓、聲抖手顫等徵狀,幫病人改善短時間內的焦慮情緒,例如進行演講時,但它本身對治療社交焦慮症沒有幫助。

2.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是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臨床心理學家會先與病人建立互信關係,通過面談、分析和各種技巧,幫助病人糾正思想上的謬誤,從而改變逃避行為和減低焦慮。在治療過程中,病人會按臨床心理學家與他共同訂立的進程表,練習如何逐步面對他所懼怕的場面,改善處理的技巧,令他恢復身處這些場面時的信心。

臨床心理學家也會指導病人一些社交相處的技巧及鬆弛練習等,幫助他改善在社交場合中的表現,增強他的信心。

 

回頁首

 

8. 患社交恐懼症後會有甚麼併發症?

如果放任社交恐懼症不管,它可能會影響到病人的工作、學業以及人際關係等,令他越來越缺乏自信,感到孤獨,甚至可能因此而放棄學業或工作等。

社交恐懼症也可能引致以下問題:

  • 濫用藥物
  • 過量飲酒
  • 抑鬱
  • 自殺
 

 

9. 社交恐懼症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治療社交恐懼症,無論是採用藥物或心理治療,都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病人應該堅持繼續接受治療,定時覆診,不要中途放棄。另外病人不妨參考以下的建議,對早日康復相信會有幫助:

  • 多與一些不會令你覺得焦慮不安的朋友相處
  • 多做鬆弛練習
  • 少飲含咖啡因的飲品
  • 保持恒常運動,維持均衡的飲食習慣
  • 保持睡眠充足
  • 戒酒及不要濫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