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腫瘤

腦腫瘤(Brain Tumors)在香港並不常見,根據香港神經外科學會進行的一項統計顯示,2009年本港腦腫瘤的新症約有1,000宗,其中70宗為惡性膠質瘤,200宗為轉移性腦腫瘤。不過原發性腦腫瘤在本港0-19歲以下人士中卻是常見癌症,在2006年0-19歲以下人士的癌症新症中,原發性腦腫瘤便分別佔男性和女性的第五位及第四位。

腦腫瘤並非不治之症,隨著新療法不斷出現,只要大家及早發現及治療,痊癒機會往往很高。

(感謝瑪麗醫院腦外科部門主管洪君毅醫生審閱本頁內容)

 

1. 腦腫瘤是甚麼?

2. 腦腫瘤有哪些種類?

3. 怎樣預防腦腫瘤?

4. 腦腫瘤的成因是甚麼?

5. 甚麼徵狀顯示患上腦腫瘤?

6. 如何檢查和診斷腦腫瘤?

7. 腦腫瘤有甚麼治療方法?

8. 患腦腫瘤後會有甚麼併發症?

9. 腦腫瘤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1. 腦腫瘤是甚麼?

腦部大約可分為大腦、小腦、腦幹,大腦扮演人體機能總指揮,由兩個橢圓形半球組成,每個半球有四個組成部分,包括腦葉、額葉、頂葉、顳葉及枕葉,各自控制身體不同的機能。

當局部腦組織發生不正常的分裂增殖,會形成瘤塊,有機會是良性腫瘤,但也有可能是惡性腫瘤,即俗稱的腦癌。良性腫瘤的生長較緩慢,極少擴散,一般對健康威脅不大;惡性腫瘤的生長速度則快得多,會侵害及壓迫附近的正常腦組織,影響腦部及身體功能,甚至危害生命。

 

回頁首

 

2. 腦腫瘤有哪些種類?

腦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兩種。

原發性腦腫瘤
原發性腦腫瘤是指腫瘤在它原本的位置上不斷生長及變大,可以是良性或惡性腫瘤。腫瘤一般以原發處的細胞命名,較常見的是膠質瘤(Glioma),例如星形膠質瘤(Astrocytoma),便是由星形細胞病變而成。

轉移性腦腫瘤
局部轉移:指惡性腫瘤由身體其他地方游離原來的地方而轉移到腦內,此情況最常見於鼻咽癌。

遠距離轉移:指癌細胞經過血液轉移到腦內,形成一個或多個顱內腫瘤,例如肺癌和乳癌。遠距離轉移有時會在原發性腫瘤治療後很久才被發現,15%的病人沒有任何癌症或腫瘤病歷。

 

回頁首

 

3. 怎樣預防腦腫瘤?

醫學界至今仍然不清楚腦腫瘤的成因,只有少數病例相信它與先天性、遺傳或化學因素有關,因此難以預防。有專家指手提電話的幅射有可能導致腦腫瘤,但這說法有待進一步研究才可作定論。

 

回頁首

 

4. 腦腫瘤的成因是甚麼?

腦腫瘤的成因至今不明,但以下的危險因素有可能增加患上腦腫瘤的機會,請大家注意:

  • 年齡:雖然任何年齡的人士均有機會患上腦腫瘤,但40歲以上人士的風險較高;部分癌瘤如髓母細胞瘤幾乎只在兒童身上出現。
  • 性別:男性患病的機會率較高
  • 遺傳:家族中曾有人患神經膠質瘤
  • 接觸化學物質:因工作而接觸輻射物、甲醛、氯乙烯和丙烯
 

 

5. 甚麼徵狀顯示患上腦腫瘤?

腦部不同的位置負責不同的功能,因此徵狀與腫瘤的位置、性質及大小有直接的關係,有些病人可能毫無徵狀,在身體檢查中才發現腫瘤,如大家同時出現以下幾種不同的徵狀,請盡快找醫生診斷:

  • 腦癇
  • 頭痛
  • 嘔吐
  • 四肢運動及感覺出現障礙、麻痺、半身輕癱、肢體震顫
  • 意識偏差、性格轉變、記憶衰退
  • 耳鳴、暈眩
  • 面部肌肉麻痺、疼痛
  • 吞嚥困難
  • 視力減退,出現疊影
  • 內分泌失調
  • 說話困難,表達及理解出現障礙
  • 大小便失禁
 

 

6. 如何檢查和診斷腦腫瘤?

如醫生懷疑病人可能患上腦腫瘤,會替病人進行臨床檢驗、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正電子掃描、血管造影、光譜圖掃描、腦部活組織化驗等檢查,以診斷病人是否患上腦腫瘤。
其中較常用的診斷方法有:

電腦掃描
採用放射性技術,以靜脈注射含碘的對比劑後,能顯示腫瘤的大概位置及腫瘤引起的變化。

磁力共振掃描 (MRI) 

不含放射性物質,能清楚顯示腫瘤的詳細情況,準確度達90%,並有助日後手術時定位,及導航放射治療。磁力共振掃描特別有助於診斷星形膠質瘤,而對於顱後窩腫瘤尤其是腦幹腫瘤,亦以磁力共振掃描較準確。

正電子掃描 (PET)
正電子掃描主要是利用正電子的放射性同位素藥物來診斷,是偵測癌細胞敏感度最高的方法,一般建議用於轉移性腫瘤病人身上,以追蹤原發性腫瘤的位置。

 

回頁首

 

7. 腦腫瘤有甚麼治療方法?

治療腦腫瘤的方法主要可透過外科手術、放射或化學治療。醫生會按病人的個別情況訂定治療計劃,如病人的病情較輕微,治癒的機會高,手術風險較低的話,醫生會以根治為目的,徹底為病人消除腦內腫瘤。有些病人在手術後,還需接受一段時間的輔助性藥物或放射治療,以減低復發機會。

主要治療方法包括:

外科手術
醫生會為病人進行開臚手術,切除腫瘤和周圍有可能被癌細胞侵佔的組織,這是醫治腦腫瘤的最基本方法。但當腫瘤侵入、包圍或蔓延至一些重要腦組織和神經系統時,手術的風險便會相對提高,切除腫瘤亦會更困難。有時醫生在評估病人的病情後,他可能只切除病人大部分的腫瘤,而剩餘的部分就需要利用放射或化學治療去移除。

現時,由於微創手術日漸成熟,大幅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精確性,為病人進行腦腫瘤的切除範圍亦不斷擴大,這大大增加病人的痊癒率和減低他們的後遺症。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放射元素來破壞癌細胞,防止其增生擴散,並盡量減低對周圍健康細胞的損害。近年,醫生採用較先進的放射療法,例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IMRT)、影像導航放射治療技術(IGRT)及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VMAT),能提升放射劑量,有效殺死腫瘤的同時,又能減低對正常組織的破壞。

放射治療一般在手術後進行,有時也會與化學治療同時使用。它即時的風險比外科手術低,但亦有可能出現併發症,最常見的有腦水腫、脫髮、頭痛、噁心嘔吐、皮膚變紅及疼痛等。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是以藥物來破壞癌細胞,較常用的藥物包括「替莫唑胺」(Temozolmide)或「卡莫斯丁」(Carmustine,BCNU)。病者口服或通過靜脈注射抗癌藥物後,藥物隨血管到達身體各部位,破壞已擴散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不過抗癌藥物亦會破壞正常細胞,產生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如嘔吐、眩暈、脫髮、容易疲倦及受到感染等。

在手術切除腦腫瘤後,醫生亦會考慮把藥物如「卡莫斯丁」植入病人的腦空腔內,直接向癌細胞釋放藥物,這樣可減低藥物擴散到其他部位,影響健康正常的細胞。

標靶藥物治療
標靶藥物治療是較新的治療方法,能特別針對癌細胞作出攻擊,切斷其血液供應,令它們死亡。不過大部分標靶藥物仍在臨床試驗階段,目前並未大規模使用。

 

回頁首

 

8. 患腦腫瘤後會有甚麼併發症?

腦部是身體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腦腫瘤的併發症可能會為病人帶來很嚴重或永久性的影響,導致他們身體出現缺陷、昏迷不醒,甚至死亡。

另外病人也有可能出現以下的併發症,所以大家應提高警覺,不要掉以輕心:

  • 大腦認知和推理能力、記憶力衰退
  • 腦神經受損而引致視覺、聽覺、嗅覺或語言功能障礙等
  • 昏迷
  • 中風、肢體功能失調、半身不遂
  • 荷爾蒙分泌失調、腦水滲漏
  • 腦癇
  • 腦膜炎
  • 細菌感染
  • 失禁
  • 肺炎
  • 性格改變
 

 

9. 腦腫瘤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病人應多了解自己的疾病、治療方法和手術後需注意的事項等,有助減少不必要的驚慌,以及增加治療的信心。病人亦應該坦誠告訴家人自己的病情,商量有關治療及家庭的安排,在心理上多一份支持,對病情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病人出院後,應定期覆診,有助醫生治療可能出現的併發症,或及時發現腫瘤復發,而給予適切的治療。由於腫瘤本身或治療可能令腦部不同部位受損,導致病人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影響聽覺、視覺或四肢的活動等,因此病人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及職業治療等,通過一連串的復康訓練,以幫助回復一定程度的功能。

此外,以下一些建議對恢復健康也有幫助,大家不妨參考:

  • 維持均衡的飲食習慣,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 戒煙戒酒
  • 保持適量運動,並持之以恆
  • 學習自我鬆弛及減壓的方法,例如聽喜歡的音樂
  • 保持心境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