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學習過很多技巧來表達愛,但若未曾體驗過「付出愛」和「接受愛」時,可能未算是真正愛過。 

付出「關愛」

在生活當中,我們有很多機會去付出關愛,如:買旗、回答問路人、跟鄰人打招呼、跟大厦管理員說再見、讓坐給有需要的人、給家人倒杯水、給同事順道買個便當、與人分享小食等等。 

但「愛」有時使人愛得痛心,雖然如此,仍有人選擇去愛。例如:父母都不希望子女遇到困難與失敗,但若要子女能真正地成長,當父母的不能處處保護兒女(其實也是很難做到的),總是要讓子女有機會從錯誤和失敗中去學習,但一旦子女真的遇上挫敗、跌倒、失意時,作為父母的,當然痛心。 

愛得越深,越有機會遇到痛心的情況;關係越是親密,便越多機會會為到對方而傷心。例如:當親朋好友身患惡疾時,有時也會不忍心見到對方受病魔和治療過程所受的折磨,巴不得患病的是自己,即是痛在病人身,但痛在關懷者的心。有些人因為怕面對這「痛心」,而選擇寧願不見病者,或放棄建立更深的關係而選擇與人疏離。但是,若我們能克服這痛,讓愛自然流露,除了能滋潤病者的生命,成為病者有力的支持外,也可讓人與人之間建立更深、更真摯的「愛的聯繫」。 

接受「關愛」

有些人習慣做「施予愛」的角色,而很少或不願當「接受愛」的角色,但其實做「接受」的角色,是需要學習的。 

生活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時候都需要別人的關心或幫助,這包括物質上、行動上或精神上,故需要別人的關心或幫助,是極平常、恆真的事實。於接受愛時,無需感到羞恥,或自我價值受虧損。接受不同形式的關愛,不但讓人感到被愛充滿與包圍,生命被潤澤,且也可激勵人去潤澤更多的生命。

記得小時候,家境匱乏,有一位鄰居於快餐店工作,很多時候都會將店內當日賣剩的豬扒和意粉,拿回來給我們一家人吃。那時,我和我的家人並沒有因為那是剩菜剩飯而覺得可憐,或覺得是被人施捨,反之,我們一家人大口大口地吃得開心,呵呵笑!至今長大後,人生再多一點歷練時,就更明白當時是鄰居不厭麻煩,很晚下班且疲倦時,仍拿著大包小包所付出體力的愛心,及持久不斷記掛著我們一家物質上的需要的愛心。這份關愛,在我心裡越久越鮮明、越溫暖,也使我更有力量去付出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