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都有美好的期望,這打從給子女改名字開始,便可知道。名字叫「X敏」的,很多時是希望子女聰敏、做事敏捷;叫「阿寶」,意指子女是寶貴的、寶貝的;「偉X」,含有偉大、強大之意,希望子女將來能幹一番大業。
曾聽過一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如下:「希望他們健康快樂,身體健康,讀書好是其次。」「希望子女讀好書,將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生活能好好照顧自己。」「他們將來做什麼也不打緊,最要緊是對得住自己,和對得住別人。」
又,當家長被問及他們對子女的期望,子女們是否也認同贊成時,他們回答說:「有些課外活動是他們(子女)喜歡的,有些是我們要他們去上的,不喜歡的也要上呀!否則不能跟其他人競爭啊!」有些老實說:「沒問呀!」「不知道呀!」
又,當家長被問及他們子女的性格、喜好和感受時,有些家長會生氣地說:「他很懶惰,什麼都說沒興趣!」「他欠缺主動,推動他一下,才做一點。」
對子女寄予美善的期望,原是好的,但若忽略去了解子女獨特的喜好、性格時,這就像削足適履。子女不但不能發展、發揮他個人之專長及獨特之處外,子女個人的思想情感更可能因此被打壓。子女被要求活於父母假想的子女形象中,長此下去,子女對自己不認識,對自己的性格和情感世界不了解,子女活得像是拉線木偶,毫無生氣。
此外,有時家長會因子女沒有達到自己所預期的結果表現時,對子女產生失望與擔心。擔心子女將來不能成材成器、被社會淘汰、不能在社會上立足、沒有好的將來。從眼前的事,將擔心越發越大,發到將來十多、二十年後的事上,如:子女將來的工作、拍拖、婚姻上。有時內心的失望與擔心,轉化成挫敗、生氣的情緒,繼而發洩到子女身上時,破損與子女的關係。
回看現時急速求增值進步的社會,在教育子女時,多採取快速的「填鴨」方式來獲取成功,如:花錢給子女上補習班、安排子女多參與那些可獲得證書奬狀的課外活動、多帶子女外出來幫助子女增廣見聞等等。但若當中缺乏對子女本質本性的了解時,這勢必會給自己及子女帶來壓力。
不知道過往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會否值得我們再去尋回並思考參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