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鈕」,一個按鈕一按就有相對的反應。人也有所謂的「情緒按鈕」,一按這情緒按鈕,人便產生某種情緒反應。 

人生遇著一些事情,會產生相對應的情緒,如憤怒、悲傷、憂慮、恐懼、羞愧等等。當中有些會使人產生巨大的情緒起伏,如親人過世、與人吵架、遇到嚴重交通意外、天災、一次在多人面前出醜的經驗、重大的金錢損失等等。這些事帶來的強烈情緒,若未能適當地疏理時,會使人日後於再面對類似狀況時,產生情緒的過敏反應。 

舉例說:一個自小常被人罵的人──被家人罵、被老師罵、被同學罵,在這個充滿被罵的環境下成長的人,於日後見到別人稍為縐眉、不爽的樣子時,便可能將這些信息詮釋為對方不喜歡他,覺得對方又想罵他。而對方當時可能只是在思考當中,沒留意到旁邊的人會留意他的表情,於是那個常被人罵得人非常害怕,單單見到別人微小的負面表情,便已經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害怕自己是不是又做錯了什麼,別人又有什麼對他不滿,對方一定又是想對他大吼大怒。他沒辦法清楚了解對方真實的情況,未能得到對方的解釋,便可能已經心裡立定心意要遠離那個人,不想跟他交往。漸漸地,這個人一遇到別人中性的動作,如雙手撐腰,也會以為別人對他不耐煩,想跟他發怒。這個人馬上害怕起來,這一次他可能採取逃跑的方法,凡是環境多人的地方,他都不敢去,免得容易踫上臉容沒那麼和善的臉孔! 

您看,這個人多可憐啊!這是因為他從小被罵的心結未解,使他產生情緒反應過敏的「情緒按鈕」,就算他遇到一些中性、不具傷害性的情況,也會帶給他威脅感,產生不付合現實情況的情緒反應。 

那怎麼辦呢?是那些產生恐懼反應的環境,或旁邊的人要負責呢?還是當時人呢?要一個人去修理自己的情緒按鈕容易,還是控制每一個會按動自己情緒按鈕的人或環境容易呢?答案是:除非我們立志永遠不與其他人接觸,否則只要一接觸,便有機會觸動我們的情緒按鈕。然而,我們沒有一個人是能夠一個人生活的,我們人類需要群體生活,需要有情感交流,需要彼此依附、屬歸的關係。故此,我們每個人需要學習為自己的「心結」及「情緒按鈕」負責。

 

當我們年紀尚小時,我們還未有保護自己的能力,我們不需要為當時所發生的事負責。但當我們成長,開始有能力去為今日及將來的事情做決定時,我們便不能找藉口說是因過往被別人所害,而落得今天的樣子,而拒絶成長。我們需要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成長與改變,因為幸福快樂是掌握在我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