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聲音」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只要我們打開耳朵,聲音便能自然進入耳道,到達耳膜,觸動聽小骨,再傳到耳蝸,經聽覺神經去到腦部作出辨識。
與之比較,「聆聽」則是一個需要人主動去參與的過程。聆聽時,人用心力去聽,需抱持著一個開放的態度,不加以評論,不先入為主地,單單透過自己的五官,去接收對方語言及非語言的訊息。開放的態度,是指「不認為自己一早已知道所有」的態度,虛心地、好奇地主動探索對方所發出的訊息,這是需要花心力、時間和耐性。加上若對方語言能力有限,出現詞不達意時,聽的一方便需要加陪的耐性。
現今急速的生活節奏,吃飯要快,走路要快,做功課要快,做事又要快,講話更要快。這樣,人易變得不耐煩,不習慣去先聽清楚或看清楚才作出反應。往往在輔導室中,發覺到有很多受助者在生活中缺乏被聆聽,心聲要靠付錢找輔導員來傾聽,實在可悲。
曾有一個經驗:
阿輝:「我很累呀!我想回家休息!」
阿明:「我們已在餐廳,你快點來啦!」
阿輝:「我今天工作忙了一整天,現在頭有點脹痛,我想早點回家休息。」
阿明:「我們等你來到才點菜呀!不見不散。」
(一班朋友難得聚會,阿明和其他朋友等到晚上九時,決定等到阿輝到後才點菜。雖然阿輝臨時身體不適,但由於朋友這樣遷就他,他也感到不好意思,於是勉強抱病赴會。)
(進餐期間…)
阿明:「阿輝,現在你的頭有否好一點呢?你盡量吃多點便會好啦!」
阿輝:「我想快點吃完,回家睡覺,因我的頭現在痛得想吐了。」
阿明:「你平時要多點出來,跟大家一齊吃吃飯,放鬆放鬆一下。」
阿輝:「我近來工作很忙,一有時間,我都想爭取時間休息,其他約會,我暫時未有體力去應付了。」
阿明:「這樣不行啊!…」
一邊廂,阿明精心安排了這頓飯,與其他朋友在餐前都先吃點東西,免得阿輝晚來了,他們也不至餓扁。另一邊廂,阿輝心領神會阿明的關心,但接受關心時,他自己卻要拿出生命來接受呢!或許,若阿明能先放下自己一向關心別人的方式,以開放的態度,先去聆聽阿輝當時最需要和最想要的是什麼,然後調節一下自己關心人的方式,如寫個短訊給阿輝,叫阿輝先回家多點休息,日後有空再約的話,相信阿明關心的心意,能讓阿輝沒壓力地、開心舒服地接收了。
若沒有聆聽,我們所做的,就只能顧及我們所想要及所需要的。
「聆聽」是關心別人的第一步,也可當作關心人的使命行動。您願意奉獻您的耳朵,用作關心人的工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