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由一個個家庭單位所組成。若家庭多有快樂,社會也多表現活力和諧;反之,家庭多有困擾,社會便會出現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
在輔導室裏,若一個人生命轉好,一個家庭也會被帶動轉好;一個家庭生命被改造,社會也會被帶動活起來。這是我的信念,也是當我面對難處理的個案時,鼓勵著我的動力。
於跨代家庭層面去看時,上一輩經歷戰亂,流離失所,家人失散,有溫飽已經很好了,若能攻書教學,循循善誘家中幼小,更是少之又少。在這大環境下成長的人,歷經蒼桑。有些日後能將自己成長的掙扎血淚史,作為與後輩分享堅毅精神的真人真事實例;有些則感懷身世,傷痛滿懷,怨天怨人怨自己;有些則沈默寡言,不堪回首,化悲哀為動力,轉情於工作,切斷內心世界與世人的交往,連配偶子女也很難對其內心偷窺一督。
「未感受過愛,便不知何為愛;
未經歷過愛,便不懂得去愛;
未遇過愛,便不知自己是否可愛;
未付出過愛,你還未算是懂得愛。」
在輔導室曾聽到:
案主:「我這樣努力賺錢養家,晚晚加班,難道這不算是愛嗎?」
案主:「在兒子生日時,我為兒子開生日派對,邀請了很多他的朋友仔來,兒子應該知道我疼他。」
案主:「姑娘,我沒時間去老人院探母親,我付錢給你,請你探望她時順道買點水果給她好嗎?」
案主:「姑娘,我的兒子不愛跟人說話,你受過專業訓練,麻煩你去關心一下他吧!」
聽了,我生氣極了!「人與人的關係」和「愛」,竟淪落為用錢、用物質所堆砌,視為以購買方式能獲得的東西和服務。僱用工人姐姐來關心子女,付費給補習社哥哥來細聽子女的心聲,聘請看護或叮囑院舍社工來陪父母逛公園或上茶樓飲茶。人與人之間真正的相處、彼此扶持與體諒,都被物化取代了。
但轉念之間,我感到悲傷,因眼前的人,充滿恐懼、落寞或麻木。上一代不能為這一代提供足夠的成長養份,有時是由於他們也未能從其上一代的滋養下成長,上一代也沒有愛的關係示範可供參照來傳予下一代。
看著輔導室的一椅一桌,再次提醒我:「這裡是育嬰愛心室。」這愛心室讓從未或很少感受到愛的個體,去重新被孕育,去成長,去感受被愛。
但願上天賜我大愛,去湊大輔導室中的受助者,因為他們需要愛。同時,於我付出愛時,讓我明白上天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