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人,生長於一般平凡的家庭中。父母為工作早出晚歸,下班後,父親會打掃地方,母親則買餸煮飯及飯後洗碗。父母都是安靜的人,很少講話。這位年輕人,還有一位姐姐,姐姐讀書很勤力,但還是趕不上進度,於中學畢業後,便出來當售貨員。姐姐上班時,主要是介紹貨品的好處和使用方法,故需不停講話。本身內向的她,在面對不斷需要講話的工作,每每回到家時,已是精疲力竭,家中絶少聽到她的聲音。年輕人見到家人各有各忙,也沒有打擾,自己回到書房拼搏讀書。
這個家雖然沒有「禁聲」的規則,但有「禁聲」的效果。當中的人會走來走去,也會「靜靜地」為這個家付出。有的為家人煮食,有的為住屋租金或家庭雜費開支努力賺錢,有的為將來能找一份安定且能賺很多錢的工作,來承擔家人年老退休時所需的費用而努力讀書。各人都很善良,很有承擔,很願付出,但亦很安靜。
這樣的家,像你的家嗎?哪裡像?哪裡不像?若你是該位年輕人,你喜歡這樣的家庭生活嗎?
這個「家」的氣氛像是圖書館。這地方只有腳步聲、洗菜洗碗碟聲、沖廁所聲、打電腦聲,全是由行動產生出來的聲音,卻沒有人與人交流的人聲。
這個「家」內的人的關係,像是「酒店旅客」或是「同屋住客」的關係,少有溝通,頂多只是打招呼罷了!住在這裡的人,有衣有食有住有休息,但各有自己內心的天地,卻少向其他人打開。
這個「家」內的人的關係,又或可稱是「共生關係」。屋內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與方向,為自己之餘,也提供其他人生存所需,各盡其功能與角色的責任。然而,大家沒有情感與心靈的交流。
你的家是怎樣的呢?會否像是一間「圖書館」、「酒店」還是「分租房」呢?你與家人的關係是「酒店旅客」、「同屋住客」、「相依共生」,還是有心情與心靈交換流動的呢?
中國人性情較內斂,多收藏情感,少說多做,願意默默地付出,多以「為對方做」、「為對方辛勞」來表達關心與疼愛,但這「默默的付出」,好像不足夠使家成家……
「家」是個……
可遮風擋雨居住的地方……
有食物、衣物及床,作體力精力補給的地方……
心靈累了,可停泊靠岸寧靜休息的地方……
時有歡笑聲、時有嘈吵聲、時有驚訝聲、時有「咇咧叭啦」聲……
可同喜、同悲、同玩樂、同流淚,一起、一同、一齊、大家、共聚共創「我們」的感覺(We feeling)的地方。
這個是否你想要的「家」呢?只要有夢想,慢慢探索,慢慢建立,終可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