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是否成功及快樂與自己是否有信心有很大關係,兒童自信心的建立和父母的教導方式與生活態度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孩子從父母那裏得讚賞, 肯定和表揚,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有能力的人,在這種背景長大的孩子,行為表現會積極果敢而且情緒穩定。但培養孩子自信心要適得其法,反之就會害了孩子,有父母認為從小不給孩子遇到挫折或麻煩便是愛孩子,可以令孩子有自信心,其實這樣做對孩子的自信是有害無益的。 筆者認識一位母親,表面上,她很愛兒子阿傑,從小便無微不至地照顧阿傑,每天上學前她都會為他拾檢一切,放學後又為阿傑放置一切,阿傑上學前、放學後的衣着及鞋履都為他穿上卸下,阿傑到了六歲仍要別人餵他食物。 阿傑 ...

    了解更多

  • 第三章 工作中的負面情緒 3.1 從工作而來的心理失衡及普遍轉化方法 工作縱然沒有滿足感又找不到終極意義,可是我們卻被迫花上人生大部份時間在職場,甚至超時工作,影響了生活質素(例如工作與家庭的失衡)。吊詭性的是,雖然我們自覺不理想,很少人會訴諸行動,例如向僱主反映和爭取改善。亦有不少工作者雖然不欣賞上司同僚的處事作風或至工作操守(如辦公室政治、諉過塞責、虛假失實等),卻選擇啞忍,甚至往往會盲目附從,他們多半的心態是「人在江湖,身不尤己」。從工作而來的心理失衡了,引至生理及社交問題(即占士.蘇羅( James Zullo)[1]A-I-M元素中的「A」(Arousal)-「激發」),包括:「經常 ...

    了解更多

  • 第二章 工作意義         正如引言中所言,一般人為工作的價值只是維生及藉所得報償以達到其生活目標,例如舒適的生活條件、購買必需或物質享樂用品。當然亦有不少人是用工作來弦耀個人地位及自我肯定在別人眼裡的價值,但無論如何,對於大部份人而言,工作本身並無終極意義,只有工具意義──藉工作來完成某些目標。         在比較貧窮的年代,我們以為工作意義等同謀生──能生存已是不錯的了!我們以為當政府保障多一些、社會富裕一些、生活文明一些、我們的工作便可脫離 ...

    了解更多

  • 第一章 引言 一項調查發現,香港人甚麼時候最開心,答案是「放假」、不用工作;而甚麼時候最不開心,答案是「工作壓力」、工作得不順暢。心理學家Edward Diener 指出兩種最令人持續情緒低落的遭遇,其中一種便是失去工作(另外一種是失去伴侶)。可想而知,一般人對工作的感受是「既愛且恨」──既怕失去工作,但在工作中卻得不到快樂。根據 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在2003年對香港信徒的調查發現,信徒對工作的感受主要是維生(77%),其價值也是維持生計(59%) [1]。又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2006年的調查發現:(1)三分之二的在職人士均超時工作;(2)平均每週工作達51.3小時;(3)工作與生活 ...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