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亞洲週刋》報導,中國現在約有六千萬的所謂「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為了到較富裕的省份或地區謀生,把他們留在家鄉守着無人打理的家園,這些兒童從年幼就得不到正常的關懷及照顧,因而引伸出複雜的社會問題。
自從中國政策開放,鄧小平講論「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的主張,確實讓沿海一帶及有大都會的省份先富起來,這些省份及地區一直進行着種種建設,因此需要大量勞動力。西北部省份及較貧乏地區的農民工便大量湧向這些地區謀生參加建設,這本是一件好事,只是中國在發展策略上不夠週全,沒有照顧到農民的基本需要,未能為「留守兒童」提供健康成長,配合措施。
另一方面,農民工本身也缺乏遠見,他們眼中只看到金錢的重要性,為了賺多個錢,他們便把幼小的子女留在鄉間交給祖父母或遠親照顧,很多索性就安排他們在設備簡陋的學校寄宿,父母一般會一年甚至多年才回家鄉探望這些「留守兒童」一次。
現在問題漸漸浮現,由於這些兒童從少缺乏完整家庭照顧及關懷,令他們無法在身心方面可以健康地成長,一些研究學者發現這些「留守兒童」的人格出現不少異常或缺陷,他們既無甚麼價值觀,容易自暴自棄,學業成績及操行都偏向差劣,輟學率很高,喜歡在街上游蕩,帶來很多社會問題。
很多「留守兒童」漸漸長大,變成了「留守少年及青年」。由於從小到大一直沒有體驗到應有的關懷及愛護,他們內心沒有安全感,沒有能力信任人,很難與人建立一種健康密切關係,內心充滿焦慮,他們容易染上毒品、酗酒等上癮惡習,另一方面,他們會做出一些反社會行為,如糾黨鬧事,欺凌弱小及打架等。
出現這種現象是政府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在政策上仍停滯在照顧人民的「生存權」,而忽略了「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
心理學家指出︰人要活得健康及幸福,必須有被關懷及被愛的體驗,有了被關懷、被愛的體驗,人才會覺得有尊嚴;才會珍惜自己,尊重他人,社會才會有真正的和諧。只是追求經濟上的滿足而忽略了人在靈性及心靈的需要,最終個人和社會都要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正漸漸在中國大部份成長了的青年中間浮現出來。如果說青年是中國的希望,我倒有點擔心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