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怡與丈夫結婚大約兩年,發現丈夫有外遇,且不作交代便失踪了。其後音訊全無,在無奈及傷痛下只能咬緊牙關與兩歲大的女兒祖兒相依為命。她的內心雖有不甘,但決定要靠自己雙手把女兒養育成材。翠怡教育水平不高,更沒有甚麼謀生專長,就憑著一顆要給自己和女兒活下去的決心,最終找到一份可以養活自己和供養女兒的工作。

女兒祖兒年紀小,翠怡要工作不能親自照顧她,便把祖兒交給鄰居照顧。為了孩子,翠怡願意在工作上任勞任怨,含莘茹苦、忍辱負重,盼望着把女兒養大,自己年老時有所依靠,因此很想賺多些錢,養家旁身。翠怡放工後還要兼職,每天很晚才把女兒接回家,替女兒洗完澡後才一起就寢。

由於被拋棄的傷痛未癒,內心壓抑着鬱結又得不到舒緩,工作時倒可以暫時遺忘傷痛;一旦靜下來就沉溺在自己的創傷中,情緒經常處於焦慮狀態,因此只可以照顧到祖兒基本生活的需要。除此之外,很少會用關懷及鼓勵的話語與女兒溝通,更不會與女兒講心底話。如此機械式、缺乏正面感情流露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續到祖兒十五歲。

女兒漸漸成長,她開始發現祖兒很遲才回家,後來更經常不回家,翠兒在規勸無效後,初則與祖兒爭吵,後來祖兒更索性離家出走,翠怡一點兒也不理解女兒為甚麼會變成這樣子,她完全束手無策。

其實,祖兒由於從年幼時便失去父愛,而母親就一直忙於工作為生活拼搏,無暇去理解祖兒內心的渴求,因此祖兒到了十五歲也未能建立一個正面的自我形象,目前的祖兒自我形象模糊、內心空洞、苦悶焦慮。一次偶然與同學參加派對時,被人慫恿下嚐試毒品,漸漸沉溺於毒品的迷幻感覺,結果染上毒癮。

一天,翠怡早了回家,竟發現祖兒與一男子正在房內吸毒,此情此景,翠怡既憤怒又震驚且失望,於是立刻報警。目前祖兒正在接受戒毒治療,母親對祖兒的期望全盤失落,情緒徹底崩潰。

故事說到此,筆者想介紹一本書,書名叫《冰裡浪花》,作者張仕娟女士在書中講述自己如何通過自我醒覺,信仰及自療而擺脫離異後的複雜情緒,反而可以把憤怒及恨意轉化為喜樂及愛的力量,因而現在可以過着一個比離異前更豐盛的生活,在她身邊一路成長的女兒不但沒有受到心理的傷害而且也活得成熟及喜樂。

很多研究及例子都說明,被拋棄或與丈夫離異的女士都會有憤怒、自責、自憐及惶恐不安的情緒,如果不醒覺,,不尋求輔導,讓自己沉溺在這些情緒中,不但自己無法滿足地活下去,且會連累近在身邊的兒女,令他們無法健康地成長。上述的翠怡只是眾多例子的一個。心理學上一個常用的說法就是︰「有健康情緒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健康的子女。」

人生少不免有挫折或創傷,但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只有面對的方法才是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