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工作中的负面情绪 3.1 从工作而来的心理失衡及普遍转化方法 工作纵然没有满足感又找不到终极意义,可是我们却被迫花上人生大部份时间在职场,甚至超时工作,影响了生活质素(例如工作与家庭的失衡)。吊诡性的是,虽然我们自觉不理想,很少人会诉诸行动,例如向雇主反映和争取改善。亦有不少工作者虽然不欣赏上司同僚的处事作风或至工作操守(如办公室政治、诿过塞责、虚假失实等),却选择哑忍,甚至往往会盲目附从,他们多半的心态是「人在江湖,身不尤己」。从工作而来的心理失衡了,引至生理及社交问题(即占士.苏罗( James Zullo)[1]A-I-M元素中的「A」(Arousal)-「激发」),包括:「经常 ...

    了解更多

  • 笔者在青年期非常喜爱阅读的一本书就是「可能」,并深受其影响。在过去经历事业起跌而再起,的确深植「可能」思想,认为若上帝祝福,一切都会成功,并视成功为上帝祝福的标记。正如萧律栢牧师的名言:「勇谋大事而失败,强如不谋一事而成功[1]。」就基于这套「成功神学」及「可能」思想,笔者的确花上毕生大部份时间在工作及追求「成功」,可是在整个过程中,不但未能完全享受每一阶段所谓「成功」的喜悦,因为摆在面前的,有更多要追求的「可能」和更高的目标,这就正如小型教会要向中型教会学习、中型教会要追求成为大型教会,而大型教会却要谋 求成为巨型教会,这便是上帝祝福的明证,笔者认识不少传道人牧者,在这追求及维持的过程中,并 ...

    了解更多

  • 笔者非常欣赏韦特夫妇对帮助信徒转化负面情绪的努力,特别是他们正面地鼓励我们处理负面情绪,与情绪共舞,为人生注入正能量。作为职场信徒,我们除了要懂得如何转化负面情绪,更重要的是我们须要有一种与现世社会迥 异而又建基于基督信仰的生活价值观,和认清从上帝创造与救赎而来的工作观,在信徒群体的彼此牧养鼓励下,信徒才能藉工作经历上帝及自我成长。 4.1 与情绪共舞 韦特夫妇肯定情感是我们的盟友,其实负面情绪也能引发不同益处,例如愤怒,挑战我们勇敢地行动以保护正直公义的价值观,正如社会上的维权行动、为推倒恶法而参与「七.一游行」、支持扎铁工人对可耻的报偿而争取到底、向廉政公署举报同僚收受回佣、参与权力斗争以 ...

    了解更多

  • 笔者年少时,曾经因为失恋而沮丧了好一段时间,大部份日子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讨厌接触这个世界,好像一切都是灰色的。在工作中,亦曾多次怀疑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现职,亦经常为不被他人信任而闷闷不乐。我想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场境都曾陷入某程度的抑郁──一种提不起劲、看甚么事情都没趣味,并伴随著某种程度的无能、挫败、放逐的感觉。 在工作坊,导师曾邀请我们回想一件使自己长久感到恐惧的事情,当我进入沉思的时候,很惊讶的是并非想到艰难的工作,而是浮现了工作中某人的影像,而苦涩的感觉便接 踵而来,当中包括曾被伤害的经验、永远不能满足对方哆嗦的无能感、夹杂著为自己不能从这种不快的关系释放出来的自责感,就在沉思的一 ...

    了解更多

  • 在职场上,不少人会因受人薪酬而理所当然地为工作付上最大的努力,有时甚至要用尽一切的方法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表现在人前的,往往是强者姿态。不幸的是,大部份人都曾有暴露自我弱点的经验,有时更会自责为甚么自己的表现那么「愚蠢」或「幼稚」。当我们感到自己愚蠢时,我们便更在意自己在上司眼里的整体表现,若长久被评价为「低能」、「无能」,那升职、加薪一定距离自己更远。这时,大部份人会选择两种方法:一是尽量隐恶扬善,遮掩自己的弱点及错处;二是变成八面玲珑的人,尽量讨好上司,永远不会向上司说「不」, 韦特夫妇形容这些人让「别人在他们的界限内任意往来……他们的唯一指望便是讨好这些入侵者& ...

    了解更多

  • 伊芙莲、占士.韦特认为「不良的情绪使我们愁眉苦脸,但是,它们也常常带来礼物。负面情绪所带来的礼物有时是来自我们自我检视的结果。…我们的反省带出生命更新的种子──个人、甚至是社会的改变都是从这里开始。」 [1]因此,认识和有效地治疗、转化负面情绪,能有助提升工作的正面感受和改变职场文化,正如 保罗在罗马书12章1-2节勉励现世信徒,无论环境怎样不滞,我们都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和「察验何为纯全可喜悦的事」。 根据伊芙莲、占士.韦特的分类,负面情绪可分为愤怒、羞耻、罪疚和抑郁,诚如在他们的著作和工作坊中,不少上述四种负面情绪例子均能从生活片段和工作处境中随手可拾。以下分析工作的负面感受 ...

    了解更多

  • 第二章 工作意义         正如引言中所言,一般人为工作的价值只是维生及藉所得报偿以达到其生活目标,例如舒适的生活条件、购买必需或物质享乐用品。当然亦有不少人是用工作来弦耀个人地位及自我肯定在别人眼里的价值,但无论如何,对于大部份人而言,工作本身并无终极意义,只有工具意义──藉工作来完成某些目标。         在比较贫穷的年代,我们以为工作意义等同谋生──能生存已是不错的了!我们以为当政府保障多一些、社会富裕一些、生活文明一些、我们的工作便可脱离 ...

    了解更多

  • 第一章 引言 一项调查发现,香港人甚么时候最开心,答案是「放假」、不用工作;而甚么时候最不开心,答案是「工作压力」、工作得不顺畅。心理学家Edward Diener 指出两种最令人持续情绪低落的遭遇,其中一种便是失去工作(另外一种是失去伴侣)。可想而知,一般人对工作的感受是「既爱且恨」──既怕失去工作,但在工作中却得不到快乐。根据 香港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在2003年对香港信徒的调查发现,信徒对工作的感受主要是维生(77%),其价值也是维持生计(59%) [1]。又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在2006年的调查发现:(1)三分之二的在职人士均超时工作;(2)平均每周工作达51.3小时;(3)工作与生活 ...

    了解更多